文化娱乐是农家生活的重要文娱活动内容。柞水山区的农耕者,在从事繁重笨拙的生产劳动过程中,与时俱进的改造、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,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,也形成了具有山区特点的农家文化生活。这种南北兼蓄、古今相融、古朴直白的农村文化、农家文化,在沟通农家关系、联络农家感情、宣泄农民情绪、调剂精神状态方面,发挥着重要的效能,它架起了农户心灵沟通的桥梁,黏合心理裂痕,给人们带去关怀和感情抚慰,从而舒缓压力、愉悦身心、化解矛盾、增进融合,缓解一些农民所产生的失落感和自卑感。
柞水的农家文化生活,除了在传统的红白喜事活动中,诸如迎亲拜堂、闹房、做道场、唱孝歌等套路外,更多的文化生活表现在“玩、唱、演、看、戏、说”等方面。
玩,就是玩龙灯、耍狮子、撑旱船、跑竹马,在人口集中的村镇,每年正月十五前后进行;玩棋牌,一般下象棋、军棋的人不是很多,会下六子冲、五子飞、丢方的人多,在地头路边,用树枝、石块随手画成方格棋盘,捡几粒石子,两个人就可以开战,非常简便;打牌,旧时多打川牌、骨牌,打扑克牌在农村广泛兴起不过五、六十年时间,而打麻将则是改革开放以后农村才有的,而且还相当普遍。
唱,就是唱山歌、民歌、二簧、花鼓、渔鼓,既有农户人家茶余饭后的低哼小调,也有堂匠班子、大集体劳动时的放喉高歌,还有民间艺人走村串户送吉祥讨银钱。
演,就是自乐班、民间戏班子,或在场院里唱些小戏、折子戏,或搭台唱本戏,连唱几天几夜。文化人才多的地方,还自编自演一些舞蹈、快板、小品一类的节目。
看,就是看大戏、看电影、看热闹。赶庙会、看大戏自古有之,看电影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是很稀奇的文化享受,电影场成了年轻人谈情说爱、约会的好去处。而农村,则由电影放映队巡回放映,每到一村(大队),派劳力接送设备,七沟八梁的男女老少,不顾白天的劳累,远路的甚至还要跑几十里路去看电影。再就是看热闹,哪里有结婚嫁女的、耍猴卖唱的、吵架骂仗的,都要去看看热闹,遇见情趣相投的,再谝谝 子,说说笑话。
戏,就是嬉戏娱乐,表现最多的是在劳作之中、多人相聚之时,追逐嬉闹、打情骂俏、讲笑话、丢“酸侃子”,虽然低俗甚至淫言荡语,但却是苦累中有乐趣,人人开心。而“戏”最多的便是孩童们的游戏了,常见的游戏如逮羊、石头剪刀布、老鹰捉小鸡、丢手绢、丢沙包、捉迷藏、斗鸡、踢毽子、打地牛、跳绳、荡秋千、玩弹弓、投飞镖等,这些游戏集娱乐、健身、智慧、竞技于一体,既是锻炼身体的最佳运动,又可以培养孩子的胆量和反应能力。
到了现代,儿童游戏从传统的原始游戏发展到现在的机器人、滑板车、电动玩具、遥控飞机、电脑游戏(网络游戏)等等,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,可以说,儿童游戏是一个社会发展、进步的缩影。
说,就是大人们给孩子讲故事、教童谣、诵儿歌。儿歌在农村文化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。在文字出现之前,儿歌已在人类世界存在着,凭口耳相授一代代流传下来,是祖先教育、娱乐后代的重要形式之一,也是民间口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孩子一生下来便和父母朝夕相处,为了让他们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,便教他们唱儿歌、背诵唐诗,以达到开发幼儿智力、规范幼儿行为的目的。如早期的儿歌:“小老鼠,上灯台,偷油吃,下不来,咕噜咕噜滚下来。”这种儿歌纯粹是逗小孩子玩耍取乐而已。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,做父母的对孩子启蒙教育也有了一个飞跃。当小孩会说话时教他们识数和计数的儿歌,如:“一二三四五,上山打老虎,老虎没打着,抓住小松鼠,几只小松鼠,一二三四五。”
有的父母在孩子懂事的年龄便给他们讲“临池学书”、“岳母刺字”、“悬梁椎骨”、“司马光砸缸”等历史故事。从思想品德、志向抱负、思维想象能力等方面给予启发诱导,为日后子女成才打下坚实基础。
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,虽然轰轰烈烈,全员参与,高潮迭起,但却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。先是“文革”初期,机关干部、农民社员都搞早请示、晚汇报,跳“忠字舞”。在川道人口较为集中的地方,每天利用早晚时间,选择地段宽阔的道场,集中全村男女老少,依次摆成“忠”字形,跳起忠字舞。主旨是:忠于毛主席。人人都得学“毛选”、背语录,否则出门路经交通要道,有人站岗把路,不背诵几段毛主席语录是不让通行的。
1974至1976年,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开展学习“小靳庄”活动。小靳庄是天津宝坻县一个生产大队,被江青树立为用无产阶级思想占领农村文化阵地、搞政治挂帅、批林批孔的典范,号召全国学习。在江青的要求下,各村经常搞赛诗会,成立文艺演出队,由热爱文艺活动和有表演才能的青年人组成,演出内容以革命样板戏为主,如《沙家浜》、《智取威虎山》、《红灯记》等。演出形式有三句半、相声、快板、秧歌、舞蹈、清唱、小合唱、大合唱等。农民白天干活,晚上上政治夜校,参加演艺活动的人长期不劳动,照记工分。留在地里干活的人少了,加上磨洋工,“只要社会主义的草,不要资本主义的苗”,使农村经济非常困难,社员没有饭吃。
改革开放以后,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农村文化娱乐活动日渐丰富,各村相继建起了文化站、图书室、艺术社,由稀少到普及,科技不断推广,教育实现“两基”达标,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,活动的参与面也越来越广,其思想艺术层次、硬件设施规模、活动项目的丰富性都有了较大改观。活动形式有:看电视、下棋、打麻将、唱“VCD”、听MP3、跳现代舞、玩电脑游戏、上网、健身、旅游、科技培训、业余创作、读书看报等等,已成为广大农民群众最受欢迎的娱乐活动。
说起柞水农家的文化生活,就不得不说说劳动号子。在原始社会,我们的祖先在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——劳动中,创作了音乐,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——劳动号子。质朴地反映了劳动者的思想感情、劳动体验和精神状态,并在劳动中发挥着组织、激励和鼓舞的独特作用,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,是一种直接伴随劳动而歌唱的歌曲。
柞水山区农村生产劳动条件十分艰苦,尤其是交通运输中抬、背重物。可以这样说,如果没有劳动号子,这些繁重的体力劳动就会显得异常沉重,缺乏生气。于是,劳动伙伴为了形成一种合力,获得精神上的刺激和放松,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粗犷、雄浑的劳动号子。劳动号子没有固定的词曲,是根据劳动对象的特点而信口随编,分指示性和协调性两种。在柞水,纤夫们逆水拉船的船工号子已经远逝,留下的只是一些传说,而撬拉石头的劳动号子犹在耳畔。拉石头时,由1—3人在石头后方用撬杠撬动石头向预定方向移动,由数十人用铁链绳索套住石头,在石头前面分列两行,一人即兴编词领句,众人合着节拍喊着号子,将石头步步移动。如:
领:嗨——着嚯(高亢),
合:嗨——着嚯(低沉),
领:左边的撬杆呀,
合:嗨——着嚯,
领:出点劲那,
众:嗨——着嚯,
领:右边的撬杆呀,
合:嗨——着嚯,
领:向前移那,
众:嗨——着嚯,
领:乡亲们那,
众:嗨——着嚯,
领:用力拉呀,
众:嗨——着嚯,
领:拉到地方,
众:嗨——着嚯,
领:好歇伙呀,
众:嗨——着嚯……
这些充满了劳动韵律和节奏的民歌(劳动号子),世世代代口耳相传,当今农村仍在流行。
农村娱乐活动是农村文化的主体,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进步,在保持特色文化风格的同时,充实内容,创新形式,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,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。
农家生活——文化娱乐
作者: 来源: 2015-09-06 08:57:20
标签:文化 娱乐 农家
编辑:文联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