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月,雷锋又成为一个话题人物。在“扶不扶”这个敏感话题热论的同时,学雷锋活动再次在全国掀起高潮。
在社会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、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,也暴露出局部的诚信缺失、道德失范。跌倒的老人扶不扶?被碾压的女童救不救?像一面犀利的镜子,拷问着人们心底的道德良知。扶还是不扶,救还是不救,不应是一道严肃的良心考题。扶危济困、救死扶伤本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它不应该是一个问题。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,离不开见义勇为、守望相助等道德精神的弘扬和巩固。
在热议的背后,人们发现:离开雷锋的日子,雷锋的存在和精神传承是如此宝贵。比如,当社会上出现急功近利的思潮时,人们就更加崇敬雷锋的远大理想;当社会上出现享乐主义倾向时,人们就更加珍视雷锋的艰苦朴素;当社会上出现个人主义风气时,人们就更加怀念雷锋的集体主义精神;当社会上出现欺诈现象时,人们就更加渴望雷锋的真诚;当社会上出现人情的冷淡时人们就更加向往雷锋那“春天般的温暖”。这就是雷锋至今仍然活在许多人心中的原因,也是雷锋精神可以恒久地存在于中国社会的思想根基。
在新的历史条件下,我们要推动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,就必须更深刻地认识雷锋精神的底蕴,更准确地把握雷锋精神的本质,更自觉地遵循雷锋精神的发展规律。学雷锋到底学什么?在很多人看来,学雷锋就是做好事、助人为乐。这种看法不能说不对,但它只是反映了雷锋精神的表层。雷锋是以做好事出名的,但他不是时有时无地做一些好事,而是一生不停地都在做好事,并且做了好事从不留名。今天,我们要“向雷锋同志学习”,就是要学习他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、价值观;要“走雷锋同志走过的路”,就是要走他为人民服务的奉献之路、建设之路。“坚决听党话,一辈子跟党走”的忠诚意识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“傻子”精神、刻苦钻研的“钉子”精神、在本职岗位上发光发热的“螺丝钉”精神,这就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弘扬的雷锋精神。
学雷锋、做好事不应成为疑问,它本身是一种道德自觉、一种心的选择、一种自发行为、一种习惯动作。《论语》有言:“见善如不及,见不善如探汤。”社会环境是朵花,根深叶茂靠大家。每个人既是良好环境的受益者,又是良好环境的建设者。因此,在学雷锋、做好事这件事上,谁也不能看轻自己的力量。“你就是他人的环境”。你期盼一个怎样的环境?你的行为,就是你的答案!(宋晓虎
)